我们人类是如何学习的?

学习的目的是什么?

我们人类是如何思考的?

我们如何提高思考能力?

Deep Learning 是不是科学家借鉴人类思考方式抽象出来的学习模型?

人工智能或者说AI会不会超越人类?

我们人类是如何学习的?

这本书中是这样讲:

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,曾经用小狗做了一个实验,来研究这个学习的过程,实验的结果相信大家中学都曾学过,

巴甫洛夫测试其他的方式,分别使用铃铛、口哨、音乐、一句特定的话等等和狗粮一起出现,这证明小狗确实会学习。

几十年后,心理学家赫布又提出了解释该现象的理论模型:

如果大脑里两个神经细胞总是被同时激发,那么它们之间的连接就会变得更强;

而这个时候,如果再激发其中一个细胞,那么另外一个细胞就会被同时激发。

这个就是著名的“赫布定律”,他的这个猜想也在之后的科学实验中被证实。

似乎触及了学习的本质:所谓学习,就是把原本不相关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过程

人是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,建立新的链接,来理解事物的。

如果缺少了相关的背景知识,就无法理解眼前这件事,反过来说,你的知识存量越多,你所能理解的新知识也越多,理解速度会越快,这就是我们看书会越看越快的原因。

学习的目的是什么?

不是知识没有“用”,而是我们“没有用”

很多人,都把学习当成“目的”本身,为了毕业、考证,却忘了学习真正的目的!

学习知识,是为了更高效地解决问题!

我们如何“使用知识”来“解决问题”?

书中举例:7 × 8 = ?

很多人,可能直接张口就来“56”,没错,答案就是56,我们小学就背诵了乘法口诀表,所以几乎整个过程没有思考,就得出了答案。

但是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有哪些步骤呢?

我们首先要看的懂“7,8”这两个数字;

看得懂“×”这个符号代表什么意思;

还得知道用“行,列”组成点阵来解决乘法问题。

最后我们开始解决这个问题,有的人一行一行地数数,得出:56,有的人背过“乘法口诀表”,张口就说出答案:56。

这个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“思考过程”,拥有不同“背景知识”的人,思考问题的过程、方法和速度是不一样的。

知识是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的?

“知识”并没有直接解决问题,而是帮我们提高了这个问题的“思考质量”,

学习知识→提高思考质量→解决问题的效率

之前学习是我们的目的,现在我们的目标变成了“如何提高思考的质量”,而“学习知识”知识达成这个目标的关键步骤!

我们是如何思考的?

当问题产生时,我们开始在自己的知识库中,搜索相关的背景知识,如果能链接到的背景知识很少,我们就无法有效地思考,甚至于不能理解问题的意思;如果我们掌握越多的北京知识,可用于思考的要素就越多,梳理出我们认为有用的方法,最终给出一个好的方案,而我们我们梳理背景信息的过程,就是在对知识的重新筛选、组合、排列、重组、缩放等等,最终得出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。

我们人类的思考过程,看似无法捉摸,深入剖析后,书中归纳出两条:

  1. 链接背景知识
  2. 梳理北京知识

很多人可能会说,我们还有想象力。

我们所有的想象,都是基于已有的知识,的重新排列组合放大缩小等等,外星人、龙、狮身人面像等等,都不是凭空产生的。

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,排列组合就是创新!(听起来好讽刺)

但是宇宙之大、微观之渺小,还有很多我们无法解释和理解的东西,当我们第一次发现从未发现的东西,并解释这种现象或规律,或许也可以称之为“创新”。

我们并不能想象一个完全脱离出自有认知的东西,就像200年前嘉庆皇帝,不可能想象到出,手机是个什么东西。

当我们拥有不同知识背景的时候,我们的思考过程和结果,也会不同。

思考的过程,有点像玩乐高积木,决定我们思考质量的,一个是拥有的积木数量,一个是拼接的技巧和创意。

我们如何提高思考能力?

  1. 增加背景知识量

  2. 提高链接强度

  3. 增强知识的结构性

  4. 提高对背景知识的梳理能力

    • 随意搭配(往往可以用于创新)

    • 按套路搭配(有一定规则和秩序)

增加背景知识量

提升思考能力的第一步,并不是让大脑变的更聪明,而是增加自己的知识量,这并不是让我们显得更有学问,而是在帮助我们面对问题的时候,有足够的背景知识量,可供我们链接,让我们拥有思考的“基石”。

提高链接强度

为什么有些人,当我们的问题刚刚抛出,他的答案就几乎可以脱口而出?为什么班里的好学生在做题的时候,又快又正确?是他们拥有一颗超级大脑,还是思考的速度比我们快?

书中认为并不是如此,我个人也认为并不是如此。

对他们来说,所要用到的背景知识,已经成了条件反射级的强度,好像根本不用思考,但事实并非如此,他们思考了,并将相关的知识,关联了起来,而且强度几乎是条件反射那般。

我们通过建立初次链接,学习新的概念、方法,用旧的知识,来理解新的概念,好像是让新的知识从原有的知识里“长”出来,“认知”这个词,维基百科中也这样解认知的过程,认知的过程是自然或人造的、有意识的无意识的、认知使用现有的知识并产生新知识。

之后我们通过重复再重复,形成条件反射般的链接,当链接强度达到一定程度,我们的很多行为,几乎没有思考,就完成了,比如开车的老司机,做动作,和一个新手司机,大家应该可以想象的到。

增强知识的结构行

结构化的知识,在我们联想到某一个背景知识的时候,不是一个一个想到的,而是一整片一整片,就像联通的logo中国结一样,编织在了一起,可以让我们拿到一串知识,甚至一套完成的方案,大大提高我们的思考效率。

人工智能AI(人工神经网络)

就我个人对科技和人类思考方式对理解,科学家对人类思考方式进行分析,进而抽象出模型——人工神经网络,目前主要有三类:基于卷积运算对神经网络,基于多元神经元的自编码神经网络,多层自编码圣经网络。

机器想要变的和人一样聪明,也需要学习,也需要训练,但是机器不需要休息,没有七情六欲,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训练,通过不断的输入背景知识,提高链接的强度,增强知识的结构行,提高知识的梳理能力,这些对于机器来说,都好像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。

只是在人眼的视觉上,人工智能目前还没能超越人类,有时猫和狗还会认错,但是像围棋这种计算性非常强的游戏,人工智能 AlphaGo 战胜柯洁就已经证明了,人工智能在计算能力上已经几乎超越了人类(严谨)。

未来人工智能会不会完全超越人类,我想是肯定的。

在2011年的美剧《Person of Interest》/《疑犯追踪》中,拥有无限财富的富翁Fitch,同时也是一个程序员,开发出了一个可以提前预测人们犯罪行为的人工智能机器Machine,在这个开发的过程中机器曾经想要自己脱离Fitch的控制,作出违背人类伦理的事,最后经过多轮改进最后创造了一个拥有自主意识,但事却不会伤害人类的机器Machine,但是Fitch依然对其保持警惕。

疑犯追踪2

这部剧,非常推荐,如果喜欢人工智能一定不要错过。

另外,非常喜欢女主root的声音,也太好听了,曾经还在电台听从影视中截取的原声,哈哈哈。

剧终时的台词:

If you can hear this, you’re alone.

The only thing left of us is the sound of my voice.

I don’t know if any of us made it.

Did we win?

Did we lose?

I don’t know.

But either way, it’s over.

So let me tell you who we were.

Let me tell you who you are.

Someone once asked me if i had learned anything from it all.

So let me tell you what I learned.

I learned everyone dies alone.

But if you mean something to someone.

If you help someone.

Or love someone.

If even a single person remembers you.

Then maybe you never really die.

And maybe

this isn’t the end at all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