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题

曾在微博上看到一个问题:人生出问题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吗?

有一位网友的观点让我印象深刻

我一直认为个人成长与人生选择过程中有三个悖论:

  1. 16-18 岁,在对学科和知识一无所知的时候就被要求选择自己的专业;
  2. 22-25岁,在对商业世界运行规则毫无概念的时候就被要求选择工作方向;
  3. 25-28岁,在对自己和人际关系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被要求确定长期伴侣;
    这样想来,其实人生出问题是一个大概率事件。

起因

在过去的20多天前,因为一些原因,我开始被迫重新审视自己,

还记得一年前有个朋友问我:“是不是每个人成长的节点,都是跌倒、受伤或者失落失望之后,就像拾得了一种面对这些负面的东西的新能力,才能获得成长,是不是没有那种顺利的成长,在顺遂中人是不是不会成长?

当时我说:“不一定,好的经历,坏的经历,只要自己有意识的觉知和觉醒,不就是成长嘛

直到现在我依然对当时的这段谈话记忆犹新。

20多天前,在跌倒之后,我开始对之前的一些方面有了觉知,只不过这一次的跌倒,为我指明了错误的方向,或许顺遂的我依然会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但是思维的局限总是导致我不能全面地认识自己,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这次跌倒,这一次,摔得很惨。

所以从那天之后,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。

底色

二本院校只改变了二分之一命运

来到这所普通二本院校之后我的处境,与我初中时是如此的相似,一个原本并不特别优秀的人,却可以在这里做了“鸡头”,以我稍微比同龄人成熟的思想和学识,和我自己的提倡者人格,我想让这个班里的同学变得更好,最后的结果现在已经知道,我并不能改变所有人。

一个人的改变是自我的觉知后主动的改变,外力逼迫下的改变始终无法持续。

对我自己来说,自知来到这所学校为我的人生所带来的改变将是微乎其微,所以就只能自己去一点点探索,改变自己,挑战自己。原本内倾性格的我,在那里做了班长,当了社团的干部,学生会的干部,开始主动改变自己。

但是对我而言,始终缺少了一个带领我的人,就像没有方向的船,在大海上,想要找到陆地,就只能往四面八方不断尝试,虽然不知道终点在哪里,但自己在变得越来越好是真的,虽然自我提升的速度是缓慢的,但是只要是在变好就不算最差的结果。

回到开头提到的前两个悖论,这两个我全都经历了,
你问我想学什么专业?我不知道。
你问我想做什么工作?我也不知道。

我是一个很容易受环境影响的人,古人说: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,古人也说:”出淤泥而不染“,然而我属于古人所说的前者。前面的两个悖论,最后都是听从家人的建议,做出的选择。

用爱比克泰德的话来说就是:“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,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,“

后半句是”不能够辜负命运,但是也不能够对命运有过多的期待与抱怨,你只能做好当下你应该去做的东西。“

所以直到现在我依然未能摆脱这个并非我所选择的舞台,但是我一直在思考,在寻找,当遇到那个我所认为的人生意义的路口时,我能有勇气做出自己的选择。在过去的20多天,重新读了一遍《世界尽头的咖啡馆》,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。

人格

在过去的20多天里,我开始重新认真阅读关于我的MBTI测试报告,

我的测试结果是INFJ-A,一个提倡者人格的人,

这种人在整个人群里占1%的比例,他们具有理想主义,富有道德感,

但真正令他们与其他理想主义人格类型区分开来的是,他们果断决绝。他们不是懒散的空想家,而是能脚踏实地完成目标,留下深远的积极影响的人。

“提倡者”们常常集各种特质于一身: 轻言细语却很有看法,为自己的信念不懈奋斗。 他们坚决果断,但不会把精力用在一己私利上 – 提倡者们行事风格有创造力,富有想象力,充满信念和感性,他们并非为了创造优势,而是建立平衡。 平等主义和因果报应是对他们很有吸引力的思想,他们相信用爱和同情来感化暴君的心是帮助这个世界最好的方式。

对提倡者人格类型的人来说,很容易与他人建立联系,他们的话语温暖感性有人情味,而非纯粹的逻辑与事实。 他们的同事和朋友把他们当作安静的外向类型是不无道理的,但他们要知道“提倡者”们需要独处的时间来养精蓄锐,所以对他们的突然离开不要太过惊讶。 “提倡者”们很在乎别人的感受,也希望被以同样的方式对待 — 这有时需要给他们留几天独处的时间。

优势与劣势

优势:创意,有见地,有原则,充满激情,利他主义;
劣势:对批评敏感,不愿敞开心扉,完美主义,避免平凡,容易倦怠。

自我认知

过去的环境和经历造就了我现在的人格,这样的人格既然已经形成,

那就去认识自己,了解自己,内倾或外倾,直觉或现实,都是自己,

对自己的缺点有了觉知之后,再考虑是不是要有所改变,

最后我选择了改变,因为这个缺点,让我的跌倒,而我不想再次跌倒,

农村出身的底色,会让我自卑,没有底气,

但同时也让我能理解普通人的生活的困惑和焦虑,

出身无法改变,我选择接纳自己,接受自己的普通,

虽然提倡者人格避免平凡,但与我悦纳自己并不矛盾,

读过《自卑与超越》一书,阿德勒说自卑是人们前进的驱动力,

所以承认自己的自卑没有什么不妥,

诚实地审视自己,诚恳地悦纳自己,

我追求美好的生活,努力向上突破,想体验不一样的人生,

但也不奢望成为世俗定义的成功人士,

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位置,以及他存在的意义。

感激

在回到开头的第三个悖论,

”25-28岁,在对自己和人际关系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被要求确定长期伴侣“,

这个悖论对我来说或许现在已不是悖论,

能够有觉知的去自我认知,自发觉醒,对即将迎来自己的28岁的我来说,实在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儿,

虽然跌倒之后,一度悲伤到无法自已,

但我也知道悲伤并没有什么用,认识自己,改变,成为更好的自己才是应该做的事儿。

所以我发自内心地感激这次跌倒。